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專利申請 - 目前中國出口的主要醫藥中間體有哪些?

目前中國出口的主要醫藥中間體有哪些?

藥品生產需要大量的特殊化學品,而這些化學品原本是制藥行業自己生產的。但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化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醫藥行業將部分醫藥中間體轉移到化工企業進行生產。醫藥中間體屬於精細化工產品,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已成為國際化學工業的壹大產業。目前,我國醫藥行業每年需要2000多種化工配套原料和中間體,需求量在250萬噸以上。

由於醫藥中間體的出口不像藥品出口那樣受到進口國的限制,世界醫藥中間體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我國醫藥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基本兼容,只有少部分需要進口。而且由於我國資源豐富,原料價格低廉,很多醫藥中間體大量出口。

縱觀整個行業,中國醫藥中間體行業有六大特點:壹是企業多為民營企業,經營靈活,投資規模小,從幾百萬到1.2億元不等;二是企業地域分布相對集中,主要以浙江臺州和江蘇金壇為中心;三是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企業建設環保處理設施的壓力越來越大;四是產品更新速度快,進入市場3-5年後利潤率會大幅下降,迫使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改進工藝,以獲取更高的利潤;第五,由於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利潤高於壹般化工產品,且生產工藝基本相同,越來越多的小化工企業加入生產醫藥中間體的行列,導致行業無序競爭日益激烈;第六,與原料相比,生產中間體利潤率低,原料和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工藝相似,所以有些企業不僅生產中間體,還利用自身優勢開始生產原料。專家指出,醫藥中間體生產向原料藥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但由於原料用途單壹,受藥企影響較大,國內也經常發生企業研發出產品後沒有用戶的情況。因此,生產企業應與醫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供貨關系,以保證產品的順利銷售。

1.典型的醫藥中間體市場

1.1.苯乙酸的需求持續增長。

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β-內酰胺類抗生素已形成完整的生產體系。目前國內幾乎可以生產所有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專利期內的品種除外),而且成本很低。青黴素產量居世界第壹,大量出口國際市場。頭孢菌素基本自給,部分可以出口。

目前國內與β-內酰胺類抗生素匹配的中間體均可自行生產,除半合成抗生素母核7-ACA和7-ADCA需部分進口外,側鏈中間體均可大量生產和出口。

以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主要支撐中間體苯乙酸為例。我國苯乙酸生產企業近30家,年總產能約2萬噸。但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最大的年產量2000噸,其他大部分年產量幾百噸。2003年國內苯乙酸總需求約為654.38+0.4萬噸,其中青黴素G占85%,其他藥物占4%,香料占7%,農藥等領域占4%。隨著國內香料、醫藥、農藥等行業的發展,苯乙酸的需求將進壹步增加。2005年,我國醫藥工業消耗苯乙酸1.4萬噸,農藥工業消耗約500噸,香料工業消耗約2000噸。加上其他領域的消費,2005年國內苯乙酸消費總量達到654.38+80萬噸。

1.2.含氟吡啶中間體成為熱點。

目前國內已研發並投入量產的喹諾酮類藥物主要有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諾沙星、洛美沙星和氟羅沙星。其中諾氟沙星、環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產量最大,約占國內氟喹諾酮類藥物總量的98%。

喹諾酮類壹般是由氟苯環合成氟喹啉類化合物,然後與哌嗪(或甲基哌嗪)縮合而成。中國是世界上含氟藥物及中間體產量最大的國家之壹,80%以上的含氟中間體供出口。整體來看,我國氟苯中間體發展較早,目前產能普遍過剩;三氟甲苯中間體發展較晚,近年來發展較快;對於雜環芳香化合物,尤其是氟吡啶,目前國內只有少數研究單位和生產廠家擁有氟吡啶中間體的合成技術。因此,氟吡啶中間體將成為未來幾年國內氟中間體研發的主要方向之壹。

1.3.對氨基苯酚差距較大。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解熱鎮痛藥生產國,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安乃近產量均超過1萬噸,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產量超過65438+萬噸。目前,我國解熱鎮痛藥產量增長迅速,預計未來將以8%左右的速度增長。解熱鎮痛藥中間體產量大,廠家多。隨著解熱鎮痛藥的增長,中間體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撲熱息痛國內消費量快速增長,出口也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對氨基苯酚是合成撲熱息痛的重要中間體,近年來發展也很快。目前我國對氨基苯酚年產量約為3.2萬噸。2005年國內對乙酰氨基酚產量達到5萬多噸,醫藥行業消耗對氨基酚4.5萬噸。加上在其他領域的應用,2005年對氨基苯酚總需求量約為5萬噸,市場缺口較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2.中國醫藥中間體現狀

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大型制藥公司從節約生產成本和環保要求的角度出發,逐漸將藥物中間體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者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質量可靠的藥物中間體。這些都給我國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帶來了絕佳的商機。由於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和未來醫藥市場的巨大需求,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發展潛力巨大。但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環保成本將是中間生產行業的難題。

2.1.優勢品種的選擇

在我國醫藥中間體產品鏈中,中上遊基礎原料藥中間體產品因其應用領域廣泛,在整個鏈條中占據主導地位,發展迅速,備受市場關註。

然而,中國醫藥中間體的出口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壓力,尤其是印度。印度在制藥行業的快速崛起,如今已經與中國形成了競爭與健康的關系。事實證明,在中國醫藥中間體的主要出口地區,如歐盟、北美、中東和東南亞,來自印度的沖擊不容小覷。

因此,中國醫藥中間體行業必須調整出口戰略。選擇有競爭力的中間品種將是壹個有效的突破口。在具體品種上,磺胺類、四環素類、安乃近等商品是我國走出去較早的品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醫藥中間體發展很快,從目前部分品種在世界主要產銷量中的份額就可以看出我們的優勢。比如VC、青黴素、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檸檬酸占全球份額的60%以上,阿莫西林、頭孢曲松、布洛芬、阿司匹林都是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產品。在產品分類上,抗感染藥、維生素、解熱鎮痛藥、氨基酸等。是我國以出口為主的原料藥系列,占全部原料藥出口總量的90%以上,相應的中間體在我國也有很大的需求。

相關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應註意,隨著形勢的發展,醫藥中間體的研究和生產也應進行調整。疾病譜的變化會在醫藥市場創造壹個新的領域,相應的醫藥中間體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帶來新的機遇。據預測,2010年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包括精神疾病、更年期疾病、勃起功能障礙、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鼻竇炎、偏頭痛、糖尿病、老年病、致命性感染等。,必將迎來相關醫藥中間體需求的增長。

2.2.出口結構應該升級。

雖然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面臨強勢,但也要看到醫藥中間體利潤處於塔底,甚至低於原料藥。事實上,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本身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如產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渠道建立不暢、信息支持不足、信息資源利用不足等。,加上水電、煤炭運輸、化工原料價格上漲、環保成本增加、部分醫藥商品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外部因素,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逐漸受到威脅。

國內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把握經驗和對貿易國(地區)醫藥市場、政策、貿易規則的系統研究,使中間體出口綜合質量不高。因此,專家建議,國內中間體出口結構必須改變,行業自身和生產軟件建設亟待加強,努力打造壹批具有cGMP、FDA、E/DMF、COS等認證的企業和產品。

2.3.加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即使是利潤相對較好的企業,如何形成核心競爭力,樹立自己的品牌,增強技術消化和創新能力也是要考慮的。從長遠來看,國內醫藥中間體行業必須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加快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對“主食”已經失去興趣,都認為即使市場好轉,其利潤水平也不會太高。所以各種所謂的特色API都會大受追捧,企業會不遺余力的轉產。但是,值得反思的是,對特色API的需求是有限的。壹旦市場供應激增,價格大幅波動,中間生產企業承擔的經營風險將是巨大的。所以,企業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風追逐短期利益,而是找到核心競爭力來維持企業“常青”的利潤。

然而,雖然國內中間體生產和出口的主力軍是大型國有企業,民營和外資企業近年來也增長迅速,但總體來看,大多數中間體生產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實力有限,行業競爭激烈但處於無序狀態。

目前,壹些國外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已經在積極實施進入中國的發展計劃。雖然產品定位不同,但給國內大大小小的醫藥中間體企業增加了更多的壓力。

  • 上一篇:謎語集
  • 下一篇:男性壯陽鍛煉方法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