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基本信念、價值觀、道德規範、規章制度、行為準則、文化環境、產品品牌和經營戰略的總和。它是壹種特殊的組織文化或亞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企業文化的概念是美國學者在總結日本企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於1980年代初提出的。當時日本在汽車、家電、信息、光學、鋼鐵、造船等諸多領域開始超越美國。美國管理學者“探索”了80多家日本企業,相繼出版了《戰略家的頭腦——日本企業的管理藝術》(理查德德?;卡爾和安東尼?;還有),“Z理論——美國商業如何迎接日本挑戰”(威廉?;Ouchi)、企業藝術、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企業的經驗(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和“企業文化”(泰倫斯?;迪爾和艾倫。;Kennedy)等關於日本管理藝術的專著,將日本成功的奧秘不僅歸結為壹門管理科學,而且歸結為壹種文化,提出了“大多數傑出和成功的公司都有強大的企業文化”的結論,這標誌著企業文化理論的誕生。隨後,美國以“軟”管理為特征的管理革命,即企業文化革命,標誌著美國企業運用企業文化管理理論創新管理、提升競爭力的新時代的到來。企業管理理論中有三個裏程碑式的理論:科學管理、行為管理和現代管理科學。企業文化理論是企業管理理論的第四個裏程碑,標誌著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最高水平。企業文化理論的出現是人們有意識地研究企業文化現象和企業文化管理方法的本質、特征和運行規律的結果。美國學者實現的從自發到自覺、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是在日式管理的挑戰下,在比較日式和美式管理風格、總結日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實現的。企業文化,從自發現象到自覺實踐再到理論,標誌著管理的壹場革命。以研究企業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為目的的企業文化理論,不僅是企業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管理理論新的裏程碑,標誌著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最高水平。企業文化理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和信任人,把人放在企業管理的主體地位,強調文化認同和群體意識的作用,反對單純強調管理,註重在吸收傳統文化界精華和先進管理思想的基礎上,為企業建立明確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從而實現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的有機結合,實現企業內部物質、精神和制度的最佳組合和動態平衡。縱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發展歷程,企業競爭呈現出三個特點:產品競爭。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處於商品短缺時代。在這個階段,企業只要能生產出受消費者歡迎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就有競爭力。服務競爭。經過幾年的發展,很多企業意識到僅僅靠產品很難在市場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於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產品競爭發展到服務競爭。也就是說,哪個企業的服務更好,能給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就有更高的競爭力。文化競爭。21世紀,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服務競爭上升到文化競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如何從“做”到“做好”,將考驗企業是否有良好的文化內涵。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實踐證明,文化在企業競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優秀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優秀企業文化。在這些企業的長期發展中,企業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企業文化具有異質性,難以模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生存和決策意識,是在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例如,周年紀念的為國分憂、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某種程度上是在中國面臨外國封鎖、國內經濟困難、石油生產分散和壹定危險的五六十年代形成的。(2)企業文化起源於少數人的倡導和示範文化。只有少數人總是提出反映客觀需求的文化理念,主張改變舊的觀念和行為模式,成為企業文化的先行者。少數領導者和先進分子的示範激勵和鼓舞了企業中的其他人,形成了企業新的文化模式。(3)企業文化是堅持規範管理的結果。企業文化本質上是用新的理念和行為戰勝舊的理念和行為的過程。因此,新的理念必須經過廣泛的宣傳和灌輸,才能逐漸被員工接受。比如日本經過幾十年的宣傳和灌輸,已經形成了員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機感和競爭精神。因此,由於商業環境、行業、發展歷史等因素的差異,不同的企業必然會有不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壹種行為準則和精神力量,是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消長的長期性、基礎性、戰略性因素,是企業管理的壹面鏡子。核心競爭力是在獨特的企業文化基礎上形成和積累的,人才、文化和流程是其載體。只有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培育,積累的企業文化才能與產品、品牌、專利壹起逐漸形成,並演變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和有機組成部分。企業文化和核心競爭力是相輔相成的。缺乏優秀文化的企業,不會鑄造持久的壹流核心競爭力。反過來,企業壹流競爭力的擁有和保持,往往根植於優秀的企業文化。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文化成功的最高和最集中的體現。同時,基於優秀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作用,為企業文化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堅實而豐富的物質保障。
上一篇:微貸是網貸嗎?下一篇:我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