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確工作事項。對於年度工作,要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制定明確的目標和指標,如產值、任務發展、綜合效益、安全質量等。日常工作方面,要求各政府部門和項目部每月末根據年度目標上報下月工作計劃,由辦公室匯總,通過電子郵件下發。月末將對下月工作計劃進行總結,並對照月初的工作計劃進行分析。為什麽我們在換壹個項目經理或者部門負責人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原因是很多事情沒有跟蹤落實,有些問題壹直掩蓋到更換之後,有時候發現的時候已經很嚴重了。
(3)制定問責文件。在問責文件中,壹是要確定問責事項,明確發生什麽樣的情況或事情才能啟動問責程序;二是規範問責程序,即規定問責事件發生後,由誰啟動問責程序、如何確定問責對象、如何核查、如何追究;三是要充分保障被申請人的辯護權和上訴權。問責決定作出後,被問責人享有在壹定期限內申訴的權利。
(4)實施責任追究。正是在日常工作、年度考核和監督檢查中,發現問責事項時,相關部門根據問責文件啟動問責程序,根據工作職責和工作安排確定問責對象,並使質詢和質詢制度同時進行。事件發生後,不僅要追究人的責任,還要追究制度層面的責任,然後完善制度。我們不應該白交學費。我們要研究事故的根本原因,看看問題到底發生在哪個環節。是制度有缺陷,是執行不力,還是監管不到位?
(5)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問責制的真正實施需要通過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來支撐。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對現有法規制度進行認真清理,該修訂的修訂,該整合的整合,增強其適應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本著開拓創新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推進相關制度建設。既要著力解決問責實質性規範的缺位,又要著力解決現有問責規定的細化和配套問題,還要著力解決程序和機制問題,確保問責制度能夠得到有效運用和落實。壹般應建立或修訂員工處罰條例、安全質量管理辦法、項目成本管理辦法、黨委議事規則、總經理辦公會規則、人事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
(6)創造問責文化。問責制及相關配套制度建立後,單位領導要帶頭大力倡導和落實問責制,從而成為大多數員工都會遵守的制度。所有員工,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員,都必須參與其中,這樣員工才能感受到參與到公司管理中,從而營造出壹種問責文化。具體做法: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和工具,讓單位領導認真思考,和大家壹起討論:為什麽要問責,為誰問責,我們問責的目的是什麽?我們如何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對問責制采取什麽態度和概念?我們公司應該提倡什麽?不提倡什麽?……
誤解和影響
事故型問責普遍,安全管理績效體系建設還不到位。安全生產行政問責主要是事故發生後的責任追究。生產安全事故的“偶然性、不確定性、難以有效控制”等因素在問責中被忽略,往往被歸結為國企領導監管不力,將被追究責任。此外,在國有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沒有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容易導致“不可控的被動指標必須承擔突破的責任,可控的主動指標不能緩解”的現象,導致壹些責任心強、安全管理績效突出的人員也受到同樣的待遇,不能真正達到“安全生產問責制就是督促各級履行相應責任”的目的,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安全生產工作。
問責到位的現象經常出現,問責標準體系建設似乎滯後。安全生產行政問責主要是對領導幹部的直接問責。問責制度過於簡單化、膨脹化,往往將事故的嚴重程度與相應職級幹部的處理掛鉤,不考慮具體情況,盲目追究責任。此外,國有企業管理層級多,業務復雜,缺乏明確規範的標準範圍和責任邊界,容易導致被問責人員範圍的擴大,救濟權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挫傷了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容易產生“事故是倒黴造成的,只能自認倒黴”等不正確的觀念,使問責制偏離了實施的初衷。
推卸責任現象明顯,安全管理標準要求與日俱增。隨著《黨政領導幹部問責條例》的頒布,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領導幹部問責走上制度化、規範化道路,促進了安全生產工作。但在實踐中,安全生產“調子太高、門檻太高”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比如,壹些政府部門和單位在出臺規範性制度時,為了減輕自己的責任,不顧國情和企業情況,盲目高不成低不就;在下發文件、安排工作時,企業很難執行高標準、嚴要求,甚至將本應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承擔的責任轉嫁給企業,導致表面上對安全生產高度重視,形式上轟轟烈烈,實際效果並不好。
建立標準化的責任和安全管理體系
轉變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實現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樹立“權責統壹”的理念。通過宣傳教育,加強對安全生產責任制的監督檢查,加大內部問責力度,改變部分領導“權力意識強、責任意識弱”的現象,強化“權力與責任對等、不可分割、成正比”的觀念,進壹步推動安全生產工作;樹立“依法生產經營”的理念。通過加強培訓學習,組織學習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嚴格依法生產經營,努力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樹立“獎優罰劣”的觀念。通過安全生產管理與生產經營業績壹起考核,與日常考核、年終獎懲掛鉤,與職務晉升掛鉤,有效增強各級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責任感。
創新工作方法,構建績效導向的安全管理體系,設置安全生產問責“防火墻”。明確各級權責,細化問責制度,進壹步明確企業安全生產問責的責任體系。壹方面,要明確安全生產職責邊界,通過開展安全管理狀況評估和風險分析,清理交叉、重疊和模糊的職能,科學劃分企業各部門、母子公司、子公司和基層單位的安全生產職責,並通過列舉的方式對各單位的職責作出具體、明確、詳細的規定,進壹步明確母子公司的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另壹方面,要明確問責對象,在明確主要責任人和分管安全生產領導的基礎上,進壹步明確具體責任人和相關責任人,將安全生產責任細化到每個具體員工,形成完整的安全生產責任鏈條,同時明確問責的內容、範圍、對象和條件,以程序保證問責的科學性。
實施績效管理,完善配套措施,進壹步築牢企業安全生產責任追究的免責基礎。首先介紹了安全管理績效評價,從“安全生產條件、安全責任履行、安全生產管理、危害控制程度、安全質量建設、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研究了主動評價指標體系。深化安全管理目標責任書內容,科學確定安全管理績效目標,實行內部考核與群眾評議、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推動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二是通過對企業內部各單位安全生產執行標準和程序的評價,充分發揮安全生產績效評價的導向作用和激勵約束作用,為安全生產行政問責由“事故問責”向“日常問責”轉變進行有益探索,真正把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到位,促進安全生產。
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各項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確保安全生產條件落實到位。全力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通過加強安全生產標準修訂工作,督促各子(分)公司按照安全生產法的基本要求和相關行業安全標準、安全技術規範的規定,結合企業實際,制定相關安全管理、安全技術、安全裝備、安全環境、安全操作標準,同時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工作。本著“不走過場、不搞形式、註重實效”的原則,以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核心,堅持不懈地抓好班組、車間等壹線單位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同時,嚴格安全生產準入條件,通過編制《承包租賃經營單位安全準入條件指南》,實施承包租賃經營單位安全評估,嚴把安全生產源頭關,有效預防和減少協作單位安全生產事故。
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要堅決避免承擔過多責任,通過認真研究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的職責範圍並結合企業的法定職責,要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要求行使職權,合理適度反映企業訴求,爭取理解和支持,努力降低被追究責任的風險。要努力保障被問責人員的救濟權利。針對當前行政問責實踐中存在的“重事件”、“輕過程”的問題,從實施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制的本質出發,強烈呼籲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制由“權力問責”向“制度問責”轉變。
變,從“被動指標問責”到“主動指標問責”,完善安全生產行政問責的監督機制,從本質上促進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事關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企業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安全生產中引入行政問責制,有助於進壹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有助於化解安全生產事故引發的不穩定因素,促進和諧企業建設。只要企業進壹步轉變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完善相關制度,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各項工作措施,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規範內部問責制度建設,加快推行安全生產責任制績效考核,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就壹定能推動安全生產行政問責制真正落實,促進安全生產良好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