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聽說夾竹桃種在林蔭路上。常見的夾竹桃都種在大花盆裏,只有壹人高。種在街上會有多高,花比杜鵑花大很多。在所有的街道上都種上夾竹桃該有多美。
所以,在我心中,湛江和夾竹桃是連在壹起的,再也分不開了。我給湛江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
今年3月,終於有機會去湛江了,自然想親眼看看夾竹桃組成的林蔭路。
湛江港務局把我們安排在新建但尚未完工的五層“霞山賓館”。
我走到“霞山賓館”五樓,立刻從走廊的窗戶往外看。遠處是藍色的湛江,附近的屋頂上有很多避雷針。後來聽說湛江所在的雷州半島以打雷出名。
我對著窗戶看了很久,沒有發現夾竹桃。
當然,我不是去湛江看夾竹桃的。我的任務是參觀湛江港。
港務局副局長張同誌來看我們,點了壹支煙,聊了幾句。他從某個會場擠出時間。他是北方人,對湛江贊不絕口:“我們這裏可以做得很好,不需要人為造島。港灣深,江面寬,岸邊設100個泊位沒問題。這裏沒必要建防波堤。無論下雨還是晴天,這裏的水總是藍色的。是清水港,深水港,避風港。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我是‘三個火爐’(南京、武漢、重慶)的,這裏好多了。這是中國大陸海岸線最南端的港口,進出口方便,從地圖上看也是個好地方。水手們說,‘湛江的水好喝。’"
最後,他把煙蒂擰進煙灰缸,補充道:“湛江是個天然的港口。周總理來過這裏,他說湛江是“南方的青島”。陳毅將軍也來過這裏。他說湛江是“中國的日內瓦”。
壹個是“南方的青島”,壹個是“中國的日內瓦”,都是說湛江很美。
去“水手俱樂部”吃飯的路上,人行道不幹凈,但是種了菠蘿蜜,果實很大,但是還沒成熟。我不知道它是什麽味道。有棕櫚樹,但沒有夾竹桃。
為了尋找湛江的歷史痕跡,我們拜訪了兩位老工人。壹個是鄭南山,湛江人,今年59歲。另壹個是陳亞祥,海康縣人,也是51歲。除了他們,還有壹個年輕的湛江人楊振宏,他從空軍轉業。他在港務局從事宣傳工作。
談話漫無邊際。就像拆了壹件舊毛衣,找到線頭拉壹段,又找到線頭——斷斷續續地說著,想著。開頭他說:“1898年法國人登陸至今,已經81年了。
“我們年輕的時候,湛江只是壹個壹裏多長的小碼頭。我們只能停靠在不到30噸的木帆船棧橋碼頭,用駁船裝卸貨物,由200多名碼頭工人扛在肩上。以“寸金橋”為界,分為“洋界”(法租界)和“唐界”(中國區)。
“湛江出海口的東山島和沃州島都是法國的。我們與法國人作戰,並把他們趕出了“寸金橋”。
“法國人在湛江開了壹家‘萬裏公司’,這就是賭博。有賣鴉片的鴉片館,壹船鴉片能賺回好幾船金銀。法國每年從鴉片中賺取160萬西貢元。
“當時總人口不到五萬,妓女卻有壹千多。
“日本的三井和三菱也在湛江做生意。
“法國人、日本人、國民黨統治湛江半個世紀。只有壹個發電廠,壹個火柴廠,壹個手工編織廠和壹個做鞭炮的小廠。
“當時,湛江工人很苦:
壹根橫桿,兩根繩子,
露宿街頭很難...
“過去的老碼頭現在是第壹作業區。當時有甘蔗地、紅薯地、死人墳,常有土匪出沒。下午五六點沒人敢去。
“那裏也是刑場,屍體都扔在沙灘上。海上經常有漂浮物。
“湛江的工人都是從各地逃難來的。
“海員有革命傳統。黨的工作始於20世紀20年代。廣州灣第壹家分公司成立於1939年。
“1950年,我開始擁有自己的飛行員。
“解放後,蓋了許多新樓,修了路,林蔭路上種了夾竹桃、棕櫚、菠蘿蜜、椰子,但海南島的椰子種在湛江不結果。註:湛江的椰子樹現在可以結果(年齡在10歲以上)。那時,椰子樹很年輕,不結果子。
“那時候湛江的街道很幹凈,夾竹桃開了,更加漂亮。
“湛江人口增加到40萬,是中國第七大港口。有化工廠、機械廠、機械廠、糖廠、罐頭廠...成千上萬的工人。辦壹個水利學院,壹個醫學院,壹個氣象中專。
“現在最繁華的城區,是過去屍骨淩亂的海灘。”
鄭南山靠放羊娃起家,現在是香港總調度。陳亞祥現在是第壹作業區辦公室副主任,負責門機維修的技術指導。
港務局安排我們先參觀第壹作業區。我們乘小船去第壹個操作區。這個碼頭有五個泊位,負責糧食、化肥、水泥和雜貨的進出口。這個碼頭能停泊5萬噸級貨輪,有壹個5萬平方米的倉庫。有15臺龍門起重機,3200多名工人。年吞吐量230萬噸-250萬噸。
湛江是壹個與歐洲相通的港口。1966年,周總理批示:“湛江港要建設起來,支援世界革命。”
香港建設最困難的時期是1968年到1969年,很多工人出去“鬧革命”,只有沒走的繼續工作。
引進的技術也被無政府主義幹擾,無法使用。
磷酸鹽碼頭設計於1970年。我們沒有同意工字形方案,也沒有看到計算書。交通部沒批,總工程師沒簽就開工了。不聽總工的人,說什麽敢想敢做,其實就是無政府主義。結果梁斷了,拖了兩年才加固。* * *損失六十多萬元。這叫什麽“設計單位要管”?
橋式起重機和門式起重機之間也有重復。門吊兩邊漏,汙染很大。
磷酸鹽碼頭屬於第三作業區。
這個工作區受到“四人幫”的幹擾。什麽“崇洋媚外”“貪洋求洋”,帽子飛進來了,碼頭建起來了,上海造的設備也來不了。
四人幫的“要做碼頭的主人,不要做噸位的奴隸”正在吹,“壓船”現象經常發生。磷礦運不出去,影響農業生產。
1973年,外輪貨物積壓太多,周總理批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像打雷壹樣,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湛江港先後開發了第二、第三作業區(第三作業區設計於1970年)。
我們來到了第二作業區。
碼頭上停泊著壹艘兩萬三千噸的希臘船。這個碼頭也有來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貨船。
我們沒走多遠,壹艘兩萬噸的巴拿馬“塞希拉”號就停泊在那裏。
這個工作區有19臺龍門起重機,其中最大的壹臺是意大利制造的。
壹艘小船把我帶到了石油碼頭。
有5萬噸級油碼頭、1000噸級油碼頭、1500米級原油碼頭。
附近停泊著壹艘7萬噸油輪“大慶”號。
壹艘巴拿馬籍“亞倫”號橫渡大海...
這個作業區是用於石油轉運的。如果港口加深,可以容納240萬噸。年吞吐量760萬噸。
第三作業區以前是島嶼,現在靠人力填成了半島。
這裏有十八臺龍門起重機,去年的吞吐量達到了九百五十萬噸。
港務局的同誌說:“湛江是中國吞吐量第七的港口。去年,* * *停靠了來自16個國家的240艘船只,包括日本、索馬裏、蘇聯、希臘、巴拿馬、英國、荷蘭、瑞典、法國、利比裏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巴基斯坦...
“遠洋裝卸是有規定時間的,有獎懲,裝卸慢,壹天就要六七千元。租船也是如此。
"去年,香港盈利2153萬元."
今天,河上無風無浪。我們訂的小輪船直線來回走了十六海裏,回到第壹作業區,大家上岸。
我確實看到了“南方的青島”和“中國的日內瓦”的壯麗景色。
然而,令我遺憾的是,我從未見過夾竹桃——紅色的夾竹桃,就像大街上的夾竹桃壹樣。他們是什麽時候被誰砍的?誰會討厭美女呢?
我心裏壹直在疑惑。
1979年5月北京
(艾青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