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獲悉,4月6日晚間,證監會已核準從雲科技在科創板的註冊申請。這意味著雲技術離IPO又近了壹步。此前,從雲科技於5438年6月+2020年2月提交招股書,但中間過程壹波三折,直到20265438年7月+0日才獲得科技創新板市委通過。正如從雲投資者哀嘆的那樣,這壹過程非常令人擔憂。
雲從科技的歷程,是壹個80後博士創業的故事。1981年,周西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先後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2011,周西放棄留美,選擇回國——在渝學習AI。從雲科技脫胎於周西參與的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所項目,形成於2015。
成立最晚的從雲科技是“AI四小龍”的最後壹只獨角獸,壹路走來至少融資11輪,壹度蔚為壯觀。從那以後,中國的AI賽道就沈寂了。歷經坎坷,商湯終於成功上市,會議也獲得通過,因此選擇按計劃終止IPO。壹半海水,壹半火焰,這群中國最耀眼的AI獨角獸悄然走向了不壹樣的命運。
中國科技大學學霸創業
7年,做出300億的估值。
科技雲的故事起源於中科院的壹個實驗室。
周西1981出生於四川內江市,從小成績優異,被稱為“神童”。18歲成功考入中科大,就讀於電子科學與技術系。在這所被稱為“科學家搖籃”的高等學府裏,周西開始嶄露頭角,並因其聲紋識別研究獲得NIST評測世界冠軍。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後,周西繼續他的學習之旅。2006年,他來到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以下簡稱“UIUC”)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值得壹提的是,周西的博士生導師是“計算機視覺之父”托馬斯·黃(Thomas Huang)教授,他在全球只招了三名學生。
在博士期間,周西將他的研究方向從語音識別轉向了圖像識別。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周西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他曾回憶說,“實驗結果基本上都很糟糕,因為程序和推導可能是錯的,假設也可能是錯的。在這麽長的鏈條中,很多時候我們還是不知道哪裏出了問題。”
但周西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在UIUC搭建了集群服務器陣列,跨越了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此後,周西率隊代表UIUC參加了多項國際比賽,先後擊敗了麻省理工學院、東京大學、IBM、索尼等著名研究機構。,獲得六次世界智能識別大賽冠軍,發表論文數十篇,被引用數千次。
博士畢業後,周西收到了幾份高薪工作的邀請。2011年,中國科學院擬在西南地區設立研究所。主辦方袁家虎(現任中科院重慶研究院院長)三次赴美,與托馬斯·黃(Thomas Huang)和教授會面,希望將世界頂尖科技人才引進中國。袁家湖院長的真誠和態度讓周西做出了他壹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重返工作崗位。
因此,在美國留學五年後,周西放棄了奢華的生活和事業,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創辦了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智能多媒體中心,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包括圖像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
2015,周西再次做出重大選擇,決定帶領團隊創業。談及創業的初衷,他曾說,如果科研人員自己做不到,成功的幾率為零。“自己做可能只有很小的成功機會。即便如此,我也願意碰碰運氣。”
於是,從雲科技於今年3月正式成立,並首次將目光投向了銀行。當時,為了贏得壹個銀行的身份驗證項目,從雲的團隊憋了很多天,寫了壹份十多頁的方案。結果銀行說沒見過這麽短的計劃,至少300頁。
最終,為了這個訂單,周西帶著團隊兩年提交了48個方案,直到內測準確率達到99.8%,客戶才簽了合同。“這件事讓我意識到,要想讓技術落地,就必須紮根行業,與行業共同成長。”周偉曾回憶道。
今天,雲已經實現了從智能感知到認知和決策的核心技術閉環。公司自主研發的跨鏡跟蹤、3D結構光人臉識別、兩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對抗性神經網絡技術等AI技術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在業務布局上,從雲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大領域逐步實現成熟應用。
當然,持續虧損仍然是雲技術不能忽視的問題。招股書顯示,其2018年至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4.84億元、8.07億元和7.55億元;凈虧損分別為2億元、654.38+0.763億元和7.2億元,尚未實現盈利。
根據招股書,從雲科技的估值約為300億至400億,但這取決於發行情況。回顧創業,周西曾感慨,“我知道很難,但沒想到這麽難。”好在他堅持下來了,雲從科技登陸科技創新板只是時間問題。周西即將抓住他的首次公開募股。
融資11輪,VC/PE團隊龐大。
IPO壹波三折
在“AI四小龍”中,從雲在科技的融資過程中並沒有看到太多的壹線美元資金。
人工智能元年,2015,新成立的從雲科技天使輪融資6000萬,投資方為人工智能公司杜佳科技和傑傲資本。同年年底,從雲A輪融資近2億元。用投資人的話說,當時市場還不是特別明朗,但是雲估值已經很高了。
隨後,艾在中國爆發。2017,雲韻獲得科技B輪5億元融資。這時候可以看到很多有國資背景的機構,比如元禾起源、廣州基金、越秀產業基金等。由工業集團小米支持的順為資本也來了,還有星河集團和工程院院士發起的基金星河領世,人民幣基金普華資本和王興投資。與此同時,老股東捷奧資本和杜佳科技也紛紛現身。
2018的另壹個標誌性節點,從雲科技B+輪融資突破654380億元,融資規模較B輪翻倍。約克金融、中國國鑫控股、廣晟基金、聯盛資本、渤海產業基金、張江星河、前海德勝、越秀金控等近10家機構集體來到這裏。2019年,從雲科技還獲得了丁鑫資本、金泉投資、眾安資本、金善資本等機構的支持。
更別說2020年了。2020年5月,從雲科技C輪融資6543.8+08億元。投資方包括中網投資、上海郭盛集團、南沙金融控股、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中國工商銀行、哈金控股、李新忠、工銀亞投、高捷資本等知名機構。當時有消息稱,從雲科技有望在2020年底上市。
然而,隨後的雲從上市之路壹波三折。C輪融資完成後,雲韻迅速被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壹位投資人提到,擔心可能會對後期業務發展造成影響。好在這並沒有耽誤上市進程。2020年8月,從雲科技在廣東證監局註冊,並於5438年6月+同年2月提交招股書,但很快被美國列入制裁名單。
更戲劇性的是,經過詢價,2021年3月底,從雲科技的上市申請因其財務資料到期而被暫停。“這是最痛苦的時候”,北京壹位投資者這樣描述。隨後2021年6月,從雲科技更新財務信息,上交所恢復上市審核程序。2021年7月,從雲科技順利通過科技創新板市委審議,這是壹個曙光。
之後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就在昨天(4月6日),從雲科技終於在科技創新板註冊。壹位參與從雲融資的投資人覺得這是他最擔心的壹個項目。“任何項目都必須通過的信心幾乎被摧毀了。”接下來,就是等待雲從科技IPO敲鐘了。
最後壹只AI獨角獸,
嘆息之間,每個人都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雲科技終於等來了IPO,宣告了這個時代的結束。
曾幾何時,沒有VC不投AI。數據顯示,從2015到2018,AI領域的頻次和總投入快速增長。2018巔峰時期,該領域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投資數量接近500筆。融資仿佛是壹場競賽,行業融資紀錄壹次次被刷新,成為中國創投史上罕見的壹幕。
當時幾乎每個投資機構被問及人工智能的時候,得到的答案要麽是“我們已經投了”,要麽是“我們在觀望”。正是在這樣火爆的場景下,壹批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創業公司應運而生。
其中,從雲科技成立最晚為2015——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易圖科技成立於2012,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伴隨著AI融資狂潮,AI四小龍火熱了壹段時間。
然而好景不長。在燒錢賠錢的質疑下,國內AI行業急轉直下。“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艾的創業項目了”,壹位北京VC投資人曾對投資界坦言。隨著AI融資的寒冬,從雲科技成為獨角獸中為數不多的AI創業公司。
壹旦不輸血,擺在AI公司面前的選擇並不多:要麽悄悄關門,要麽謀求上市之路。兜兜轉轉,“艾四小龍”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命運。
2021 12.30,商湯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最新市值2000億港元,成為國內AI第壹股。按照原計劃,商湯科技本應在65438+2月中旬完成IPO。然而,65438,10年2月,突然發生了變故,發布因地緣政治原因不得不推遲。在這場妳死我活的博弈中,商湯科技選擇堅定不移地推進IPO——僅調整壹周後,再次宣布重啟公開發行,最終成功上市。
還有的上市之路坎坷。早在2020年11月,科創板就宣布依圖科技IPO獲受理;僅僅壹個月後,四小龍中最晚的從雲科技、科創板IPO也被受理;隨後2021年3月,曠視科技也申請在科創板上市。
令人意外的是,2021年7月初,易圖科技主動撤單,IPO之旅戛然而止。同月科技通雲,兩個月鄙視科技通。現在,在提交註冊8個多月後,從雲科技先於迪法恩斯科技獲準註冊。據上交所最新顯示,曠視科技註冊申請目前暫停,原因是公司財報更新。
另壹家被寄予厚望的AI公司格淩神宇上市後表現並不理想。Gling Deep Eye成立於2013,上市前至少獲得7輪融資,背後聚集了多家知名風投/PE。曾經創投圈認為Gling Deep Eye的估值可以達到3000億美元。然而,今年3月,Gling Deep Eye正式登陸科技創新板,卻壹開盤就破發,最新市值只有50億元,著實尷尬。
就算慘淡,上市至少還有翻盤的機會。壹級市場投資者感嘆:“現在的情況是妳能去哪裏。AI公司在各個行業都有落地,攤子大,成本高。上市肯定是為了保證持續的現金流註入。”這壹次,留給AI獨角獸的時間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