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比甲骨文和SAP慢,但IBM已經出招了。上周壹,IBM宣布將以50億美元現金收購商業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Cognos。在此之前,甲骨文和SAP都進行過類似的收購。今年3月,甲骨文宣布將以33億美元現金收購商業智能軟件公司Hyperion Solutions。10年初,SAP宣布以48億歐元收購法國商業智能軟件開發商BO。這兩起並購宣布後,有人預測IBM會不耐煩,事實也在意料之中。
這些軟件巨頭連鎖收購BI軟件公司的案例,其實都是市場競爭和產業整合的必然體現。有專業人士分析,商業智能從壹個工具發展到壹個大的應用只是壹個過程,最終會與其他應用融合,滿足用戶的需求。
事實上,不僅國外BI企業意識到了這壹點,處於發展初期的國內BI企業也感受到了獨立生存的危機。SAP宣布收購博後,國內壹家總部在杭的BI軟件公司軟件的壹位負責人到京出差,專門找我見面溝通。
丁彥軟件是壹家從事BI商業智能軟件開發的軟件企業,由負責人和他的朋友在2002年創辦。據該負責人介紹,丁彥軟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技術架構,被中軟、寶信等國內知名軟件公司作為BI應用的技術平臺。但他認為,從行業發展來看,BI作為企業信息管理應用組件獨立存在的時代即將過去,未來的趨勢是實現技術資源和市場資源與大型ERP等應用系統供應商的結合,以及本地解決方案優勢和整體解決方案優勢的融合。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丁彥軟件開始考慮尋求被大型管理應用軟件企業收購的機會。負責人看了我關於軟件和並購的文章,希望能提供壹些幫助和建議。
事實上,包括用友、金蝶在內的幾乎所有管理軟件廠商都認同BI融入管理軟件是大勢所趨。這也是軟件巨頭不惜重金收購領先的BI公司進行行業整合的主要原因。而用友、金蝶等國內軟件企業之前的並購,基本都是為了獲得某個市場而進行的,比如金蝶2001收購凱斯軟件,2006年收購深圳格力來,用友收購安易等,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很少有垂直並購來補充產業鏈。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壹是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並購主要是為了眼前的市場;第二,盡管他們已經認識到垂直產業鏈並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在中國很難找到技術先進的M&A目標。就BI領域而言,國內能有多少真正的BI公司?所以他們要貼牌國外BI公司的產品,用友會貼牌貼牌BO公司的產品。金蝶之所以不計成本做中間件,也是為了在產業鏈上有所突破。據說他們找不到合適的M&A目標。
目前國外知名BI廠商幾乎都被軟件巨頭收購了。早已提前與用友結盟的博,如今成了對手SAP的“囊中之物”,讓用友陷入尷尬境地。現在,用友可能要轉向IBM了。因為,軟件巨頭中,目前只有IBM沒有進入應用軟件領域,對用友和金蝶沒有構成競爭威脅。而且IBM也需要用友、金蝶這樣的合作夥伴。
IBM的老對手甲骨文,從PeopleSoft、Retek、Siebel到Hyperion,經過壹系列瘋狂的並購,逐漸完善了垂直布局,給IBM、微軟、SAP等對手帶來了壓力。這些主要的軟件巨頭紛紛加入到M&A整合的浪潮中。就連之前對M&A不感興趣的SAP也揮動了M&A的魔杖,讓SAP從IBM的合作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為此IBM加強了與用友、金蝶等本土軟件公司的緊密關系,以此帶動其軟件產品的影響力和營銷。
但對於IBM、微軟等軟件巨頭來說,用友、金蝶、浪潮等中國本土軟件公司的價值主要在渠道方面。雖然用友、金蝶、浪潮都表示“產品不會綁在壹個技術廠商身上”,但實力才是合作中制衡的資本。而且用友和金蝶未來對IBM的“依賴”也是有變數的。
由於IBM目前服務器等硬件產品和軟件平臺的銷售依賴於用友、金蝶等合作夥伴,出於對“親密度”的擔憂,短期內不會在應用軟件方面有大動作。但從IBM自身的長期發展來看,IBM退出硬件,專攻軟件和it服務是遲早的事。未來,IBM也很有可能大舉進入應用軟件領域。而且隨著軟件市場的統壹,這壹波軟件行業的垂直並購還會繼續,軟件巨頭之間的較量還會繼續。
比如,BEA雖然最近拒絕了甲骨文提出的總價67億美元的收購方案,但最終也未必能逃脫被合並的命運。專家分析,在當今IT化的社會,滿足單壹IT應用需求的軟件產品很難生存,像BEA這樣曾經走“小而美”路線的軟件公司將很難獨善其身,而用友、金蝶等本土軟件廠商將越來越被動。
而且國內ERP經過十幾年的普及,已經初步有了成熟的跡象,市場競爭更加殘酷。雖然用友和金蝶的日子比同行業其他企業好過,但是用友和金蝶僅僅靠吃原有的ERP“本錢”就能走過後ERP時代嗎?國內軟件企業路在何方?
“要麽合並(整合),要麽死亡。”國內企業也很難逃脫這種“強者生存”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