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橋有兩種結構形式:①傳統形式。在船或浮橋上放壹根橫梁,並在橫梁上鋪設壹個橋面。②船梁結合形式。船(箱)體、梁和橋面組合成壹個整體,船首尾相連排成壹排,或船(箱)體緊密成帶排列。纜索錨固布置在上遊和下遊,以保持橋梁軸線的穩定性。在橋的兩端設置棧橋或跳板與岸邊連接。為適應水位的波動,兩岸應設置升降棧橋或升降碼頭。
浮橋可以說是大型橋梁的始祖。是坐船渡河的發展,也是向修建固定橋梁的過渡,成為船與橋之間的渡河工具。
浮橋可用於行人、公路和鐵路。其結構並不復雜,拆裝方便,但維護成本較高。平時可用於緊急救災或作為臨時交通設施,戰時可用於保障部隊快速通過江河軍用標準浮橋。為了增加其機動性,常由輕金屬制成,自行推進。
中國建造浮橋的歷史非常悠久。公元前8世紀的《詩經·大雅大明》中就記載了周朝的周文王為了結婚,在渭河上修建了壹座浮橋。到今天已經三千年了,這是最早的建造浮橋的記錄。它比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的波斯國王大流士入侵希臘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修建的世界上最早的浮橋還要早500多年。根據後人的考證,浮橋在當時是壹種稀有昂貴的東西。按照周朝的禮儀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用後要立即除下。戰國時期,浮橋上只允許“天子”通行的規則土崩瓦解。
到了漢唐時期,中國浮橋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千百年來,建造的浮橋難以計數。在很多地區,在修建永久橋之前,總是要先修建壹座浮橋,以便探查和了解水情,進而尋求合適的永久橋型。上面提到的洛陽橋就是壹個例子。據粗略統計,僅長江、黃河上就豎立了近20座大型浮橋,其中大部分是軍用浮橋。
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秦景公母親的弟弟侯子珍因為儲存了太多的財物,害怕被秦景公殺死。她在今天山西臨晉附近的黃河上架起了壹座浮橋,從今天的陜西逃到了晉國。這是第壹座黃河大橋。
第壹座長江浮橋是東漢光武帝在建武十壹年(公元35年)與四川割據勢力公孫述作戰時修建的。公孫述利用險要的地形,在湖北宜都縣荊門和宜昌縣虎牙之間修建了壹座浮橋,即將官浮橋,以切斷東漢光武帝的水路交通。後來被漢光武帝的水師放火。
605年建於河南洛陽洛水河上的天津橋是第壹座用鏈條連接船只建造的浮橋。唐太宗李世民寫過壹首詩,其中有四句是“天氣暫低,但浪依舊高,水搖索轉錦花”,用來形容他乘坐禦車過浮橋時,船頭上的鸛圖和索上的朵朵錦花在江浪上搖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