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汽車制造商在疫情發生後更快恢復正常。在這方面,疫情控制成果較好的國家顯然連接得更快。近期中德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10,13,汽車行業大咖在2020中德汽車大會上探討合作共贏新機遇。傳統造車大國德國遇上新技術飛速發展的中國,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紅旗品牌在本次發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息?中國品牌的潛在機會是什麽?
■確認眼神,又壹場中德“聯姻”落地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數據,今年6月,歐洲乘用車市場新車銷量達到1131843,同比下降24.1%。然而,中國市場的銷量正在呈V型反彈,尤其是在高端車市場,德國豪華汽車品牌成為“最大贏家”。十多年前,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拯救了德國汽車制造商,這壹次他們仍然可以信任中國。
2020中德汽車大會現場,中國壹汽與奧迪簽署諒解備忘錄,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在PPE平臺生產純電動汽車。新合資公司的首款車型將於2024年投產。
毫無疑問,中國壹汽再次攜手奧迪,是中德兩國深入合作的生動寫照。此前,奧迪e-tron已於9月底在壹汽-大眾長春工廠量產,不久前北京車展亞洲首發的奧迪Q4?e-tron概念車也將於2022年在壹汽-大眾佛山工廠國產。這份備忘錄的簽署,將雙方的合作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
奧迪電子加速器
中國壹汽董事長徐留平在會上回顧了壹汽與大眾的合作。33年來,壹汽-大眾累計產銷量超過2000萬輛,累計產值超過3.5萬億元,累計稅收超過5000億元。目前,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其全球份額的39%。
“這是中國汽車工業乃至全球汽車工業壹個‘響亮’的成就。”徐留平說:“可以預計,未來中德兩國在經貿、投資和合作方面將會進壹步發展。”
事實上,近兩年來,中德車企“聯姻”的案例層出不窮。2065438+2009年7月,中德在柏林簽署了20多項協議,總金額300億美元。其中,最受關註的有“華晨寶馬長期發展框架協議發布,2020年寶馬iX3車型國產”、“長城與寶馬正式簽署51億元合資合同成立Beam汽車有限公司”等。
寶馬iX3】
壹些德國汽車制造商不斷擴大在中國的投資,或與中國企業開展戰略合作。2020年5月,大眾成為郭萱高科第壹大股東;隨後,7月,奔馳入股中國動力電池制造商福能科技,持股約3%;9月,華晨寶馬動力電池中心二期正式建成投產,成為寶馬集團第五代動力電池全球首個生產基地。
近年來,中國企業還通過收購德國公司加強了在全球市場的聲譽,從而提高了銷售額。比如寧波吉峰收購德國汽車座椅和內飾供應商Grammer;盛駿電子收購德國瑞普,為歐洲壹線代工提供最新汽車電子零部件;美的以292億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94.55%的股份,成為第壹大控股股東;吉利以90億美元收購了戴姆勒9.7%的股份。
展望未來中德汽車合作,與會專家壹致認為增長潛力巨大。目前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170,遠低於歐美。目前,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如火如荼,中德兩國在汽車行業的合作也將穩定而深遠。
■中國品牌脫胎換骨,合資合作達到新高度。
回首40年,隨著第壹輛桑塔納轎車的誕生,中德汽車合資拉開了時代的大幕,中國從當時的產銷量幾千輛到現在的近3000萬輛,11年成為世界第壹。這40年可以說是中國合資汽車工業不斷成長的歷史,也是中國品牌脫胎於合資品牌並試圖超越的發展史。
從9月份車企公布的銷量數據來看,疫情過後中國車市上漲已成定局。吉利、長城、長安、紅旗等中國車企已經發展到可以在銷量、車型、研發能力等方面與合資品牌抗衡的地步。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代表。
在這些中國品牌中,紅旗不僅僅是壹個產品,更是很多“汽車人”的壹種情懷,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從5438年6月到2020年9月,紅旗的市場表現尤為搶眼,實現銷量13萬輛,同比增長104.4%。紅旗在積累,三年銷量增長了42倍。從目前的銷售趨勢預測來看,紅旗有很大希望實現今年的銷售目標。
根據徐留平提出的計劃,銷量將在今年的基礎上翻番至40萬輛,並計劃在2022年提升至50-60萬輛,從2025年的60萬輛提升至70-80萬輛,並在2030年達到654.38+0萬輛的銷售目標。
徐留平在大會上強調,中國壹汽未來5-10年要兩條腿走路。第壹是中國品牌能做到中國領先,世界先進;第二個是合資品牌,就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尤其是大眾,可以把後續的壹系列合作推向更高更強的層次。
“中國可能成為疫情後主要經濟體中唯壹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局長劉殿勛說。展望未來,中國將越開越大,中德也面臨新的合作發展機遇。
■面對逆全球化,中國品牌需要加速崛起。
盡管全球經濟壹體化總體上繼續向前發展,但在此過程中也有起伏。“隨著金融危機和地方保護主義的逐漸盛行,死灰復燃,加上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進壹步催化了逆全球化趨勢。”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大中華區副總裁鄭雲表示,“逆全球化必然會影響包括汽車在內的中國制造業,但中國由於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需求,可以保留壹部分外資,但仍需要在高端技術上的自主突破。”
回顧中國品牌的發展歷程,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國家,乘用車銷量超過2000萬輛,其中中國品牌占1/3。但從銷售結構可以看出,中華品牌的銷售價格偏低,大多在5-6.5438+0.5萬元之間。而德國的制造業,依靠的是精致的機械制造和工藝。經過100多年的繁榮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高品質”的代名詞。
未來,中國品牌進壹步崛起的具體點是什麽?“關註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享受化的變化趨勢,實現中國品牌整體實力的跨越式提升。”中國壹汽董事、總經理邱先東這樣說。同時,他分享了四點經驗:
首先是掌握核心技術,重點是三電技術、傳感器、部分操作系統包括現在的‘軟件定義汽車’等關鍵技術,實現自我提升;
二是為用戶提供極致的產品。除了技術本身,這個‘極致’更重要的是了解客戶的心理,也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更新叠代;
三是創新營銷。數字化是新時代的重要手段和載體。中國品牌需要隨時響應客戶的呼聲,及時解決市場問題,真正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的營銷新格局;
四是改善生態,圍繞新四化發展,構建不同企業、行業、政府的標準體系,不斷降低用戶對新壹代汽車的安全擔憂。
SAIC副總裁陳德美也提出了兩點建議:品牌力建設是重中之重,包括汽車產品質量和客戶口碑。我們現在不應該急躁,而應該有壹系列的長遠規劃。其次,中國品牌要借用中國本土的資源和力量,構建汽車生態圈,將汽車生活服務融入線上線下,這是基於中國品牌對本土的了解和對中國文化的滲透能力。
BAIC總裁陳紅亮建議,中國品牌應向紅旗學習,打造品牌溢價能力。他認為,年輕壹代的消費者對品牌認知度有自己的理解,不壹定支持“大牌”。據悉,上市僅壹周的紅旗H9已實現1319輛。根據終端反饋,由於該車關註度較高,在京多家4S店均無現車出售,預訂需要數月時間。
■總結:
中歐全面加強合作,為這個不穩定的世界註入了更多穩定因素。今年第二季度,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與此同時,德國汽車自第二季度以來在中國市場實現了兩位數的銷量增長。可以說,在疫情期間和之後,中德關系更上壹層樓,中德在汽車領域的合作將有更廣闊的前景。(文/汽車之家?彭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