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介紹
編輯和廣播
機械手控制系統的發展歷史
機械手控制系統最早是在美國開發的。1954年,美國Deval首先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這項專利的要點是借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用人手教會機器人,使機器人能夠記錄和再現動作。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控制系統。幾乎所有現有的機器人控制系統都采用這種控制方法。1958年,美國控制公司開發了第壹個機械手鉚接的機器人控制系統。作為機器人產品的最早的實用模型(教學再現)是美國AMF公司在1962年推出的“VERSTRAN”和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te”。這些工業機器人和相關控制系統主要由類似人類的手和臂組成。它們可以代替人類的繁重勞動,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可以在有害環境中操作,保護人身安全,因此廣泛應用於機械制造、冶金、電子、輕工、原子能等領域。
機械手控制系統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機械手完成放射源轉移之年,化工產品堆垛機械手之年,工業機械手興起發展之年。
隨著汽車工業和塑料工業的發展,西歐、日本、蘇聯和中國的機器人及其控制系統已經開始開花結果。
尤其是註塑機的機械手發展更為迅速,應用更為廣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控制系統已經趨於成熟和完善。
機械手控制系統的類型和品牌(塑料)
註塑機機械手流派控制系統按地區可分為歐美、日本、中國。歐美日發展較早,技術相對完善。起初,國內的機械手控制系統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的,但近壹二十年來,我國在這方面的開發、研究和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在,國內機械手控制系統已經逐漸成熟,國內價格也相對較低。在中國,有臺灣省天星、中國華成工控、歐洲Sigmatec、巴克、日本星機、錘子。
機械手控制系統的類型根據硬件的不同進行分類,主要包括斜臂和橫移,根據驅動方式又可分為氣動、變頻和伺服。每壹類都有幾個種族,不同的種族因為行動方案不同而不同。
斜臂機械手控制系統用於500T以下的註塑機,有二三十套動作程序,最高距離精度可達0.05mm,橫移機械手控制系統用於1600T以內的註塑機,有四五十套動作程序,最高距離精度可達0.05mm,但超大型註塑機需要配備專用控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