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競爭對手包括欲望競爭對手、平行競爭對手、產品形態競爭對手和品牌競爭對手。
(1)“目標競爭對手”:
指提供不同產品以滿足不同需求的競爭對手。如果是電視制造商,那麽不同產品如冰箱、洗衣機、地毯等的制造商。是自願的競爭者。如何鼓勵消費者先買電視機,而不是先買其他產品,這是壹種競爭關系。
(2)“平行競爭者”:
指提供能滿足相同需求的不同產品的競爭對手。例如,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都可以作為家庭交通工具。這三種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關系,會成為各自平行的競爭對手。
(3)“產品形成競爭對手”:
指生產相同產品,但提供不同規格、型號和款式的競爭對手。“品牌競爭者”是指產品、規格、型號相同,但品牌不同的競爭者。在同行業競爭中,賣家密度的變化、產品差異、進入難度是需要特別關註的三個方面。賣家密度是指同行業或同類商品經營的賣家數量。當市場需求相對穩定時,其數量直接影響企業市場份額的大小和競爭的激烈程度。
產品差異是指同壹行業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的差異程度。由於差異,產品各有特色,互不相同,實際上存在競爭關系。進入難度是指壹個新企業在嘗試加入壹個行業時遇到的困難程度。
競爭產品分析方法:
(1)客觀分析:
即從競爭對手或市場相關產品出發,圈定壹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從而得到真實情況。這時候不需要加入任何個人判斷,要用事實說話,主要分析產品的市場布局、產品數量、銷售、運營、詳細功能等。
(2)主觀分析:
這是壹個接近用戶流程模擬的結論。比如,根據事實或個人感受,我們可以列出對方店鋪和我們銷售的商品的優缺點,或者與我們產品競爭的競爭對手的優缺點。這個分析主要包括:用戶流程分析、產品優缺點等。
參考以上內容:百度百科-競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