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初,在當時資金有限、經驗不足的條件下,縣委、政府及時制定了“富規劃、窮開發、三先三後”的方針和依托老城區發展新城區的戰略,積極研究,大膽嘗試,帶領廣大幹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 並在昆山這片熱土上開辟了3.75平方公裏的開發區,很快達到了通車、通電、通訊、通水、通水的目標。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到6月1986 10,開發區面積達到6.18平方公裏,6月1988,新工業區正式更名為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1989年9月,恰逢昆山撤縣設市,開發區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1992年4月,江蘇省委發文賦予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更大的自主權,開發區面積迅速擴大到20平方公裏。1992年8月,開發區順利通過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開發區。為滿足更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大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配套功能,建設城市新區。截至2006年底,開發區* * *已投資6543.8+04億元用於交通、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壹期開發6.18平方公裏,已全面實現通路、通電、通訊、供水、排水、燃氣、蒸汽、土地平整等七通壹平,14平方公裏拓展區域已基本向東延伸。鐵路以南8平方公裏的延伸區域已形成主幹道骨架。高新技術出口加工區和留學人員創業園初具規模,形成了規劃嚴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開發區格局。此外,為強化對內輻射、聯動發展的功能,自1992以來,開發區先後在周邊鄉鎮建立了十余個工業配套區,形成了龐大的工業區體系,為昆山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搞好軟硬件建設的關鍵壹步是招商引資。20世紀80年代初,黨委政府提出了東靠上海,西靠‘三線’,聯系城鎮鄉村,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的思路,並主動在上海尋找合作夥伴,建立了第壹家滬昆合資上海電視機廠昆山分廠,很快吸引了四川、陜西、江西等省的客商。然後,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國際資本市場。1988,日本蘇旺尼株式會社投資創辦省內第壹家外資公司。1990年6月,昆山首家臺資企業順昌紡織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很快,順龍、順豐、金順、順發等臺資企業相繼誕生,臺商湧入。歐美企業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廣闊天地。特別是1992胡氏電子有限公司的入駐,開啟了昆山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合作的新階段。
出色的工作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規劃總面積115平方公裏,已有來自歐美、日韓、港澳臺等41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精密機械、民生用品三大主導產業。2002年通過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綜合投資環境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前茅,成為中外客商投資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