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陸元久出生在哪裏?

陸元久出生在哪裏?

陸元久

陸元久,1920年10月9日出生於安徽滁州,自動控制、陀螺和慣性導航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員會顧問。

1941陸元久國立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1945考入美國第壹批公費留學生赴美深造;194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儀器儀表博士學位,畢業後被任命為麻省理工學院副研究員和研究工程師。1954年進入福特汽車公司科學實驗室。1956年6月回國,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副所長;1965年主持成立中國科學院液浮慣性技術實驗室並兼任實驗室主任;65438-0968年調入航天工業部,歷任北京控制裝置研究所所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65438-0982任國家慣性導航與慣性技術專業組副組長、技術咨詢組組長;1985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美國期間,陸元久從事最優控制、動態系統分析與測試、汽輪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65438-0956回國後,長期致力於航天工程控制的研究。參與並領導各種航天器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的開發。

中文名:陸元久

北京時間:元-盧九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安徽省滁州市

出生日期:1920 01.09。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畢業學校:麻省理工學院。

主要成果: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代表作:陀螺儀和慣性導航原理

性別:男

政治觀點:黨員,中國的生產者黨。

人物體驗

1920 65438+10月9日,陸元久出生在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的壹個教師家庭。陸元久的父親是中學數學老師,他的家庭給了他很好的影響。5歲入小學,11歲入安徽省第八中學。初中畢業後,陸元久考入江蘇省南京中學,參加南京學生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陸元久高中畢業後,報考了上海交大和中央大學,但當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上海淪陷,從南京遷到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給陸元久發來了開學通知書。陸元九逆流而上,經武漢、宜昌到達重慶。大學四年,陸元久學習了發動機專業的必修課,自學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設計等課程。

1941陸元久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陸元久和他的同學們,作為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招收的第壹批本科生,也是中國第壹批系統學習航空技術的本科生。畢業後,陸元久留校擔任助教。

1945年,陸元久被美國第壹批留學生錄取繼續深造。他從重慶飛到昆明,再從昆明飛到印度加爾各答,在那裏等了兩個月。最後他到了美國,被分配到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選擇了自動控制專家C·S·德雷珀教授開設的儀器專業,成為德雷珀教授的第壹個博士生。

65438-0949陸元久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獲得儀器儀表理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由於種種原因,陸元久和其他許多科學家壹樣,沒能馬上回到祖國,留在了海外。在此期間,他先後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副研究員和研究工程師,並在導師的研究團隊中繼續他的研究工作。

1950年,因為陸元久從事的研究是重要機密,美國當局強迫他申請綠卡永久居留。為了擺脫回國的限制,他退出了科研團隊,轉到壹個實驗室研究原子彈爆炸的破壞效應,等級降低。

1954年,為了徹底掃清回國的障礙,陸元久離開實驗室,到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科學實驗室工作,從事民用科技研究,先後擔任研究工程師、總工程師。在此期間,在動態測量儀器設備、渦輪發動機自動控制、自尋優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年6月,陸元久帶著建設祖國的雄心回國。當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任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副所長(至1969)。

從65438年到0958年,國慶節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參觀了探空火箭模型,陸元久是這次展覽的講解員。

65438-0965年,陸元久主持建立中國科學院液體浮選慣性技術實驗室,並兼任實驗室主任。研制了中國單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擺式加速度計和液浮陀螺穩定平臺。在長春,中國第壹臺大型精密離心機也是在他的主持下誕生的。

65438年至0968年,陸元久調入航天工業部,歷任北京控制裝置研究所所長、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

1980年,陸元久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技術學部)委員。

從65438到0982,陸元久作為國家慣性導航與慣性技術專業組副組長、技術咨詢組組長,倡導統籌規劃,明確各研究單位的發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復。他明確指出,應用於運載火箭的慣性器件要突破鈹應用、動壓馬達等技術關鍵;戰術導彈使用的慣性器件要解決快速啟動和末制導的問題。應用於衛星的慣性器件要突破長壽命技術。

1985年,陸元久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65438-0994,陸元久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輸工程系(控制理論與工程)。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在陀螺、加速度計、平臺和捷聯慣導系統的研制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多顆衛星和導彈的論證以及飛行試驗數據分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主持了飛機自動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慣性器件和測試設備的發展:穩定系統的研究;慣性制導系統研究:液壓氣動執行器和紅外光學傳感技術研究。

在國外主要從事自尋優控制技術、動態測量儀器設備、汽車用渦輪發動機測控等方面的研發。回國後參與了中科院自動化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動化系的籌建,參與了中科院早期工業自動化、探空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和部分戰術導彈的研發。航天領域的主要工作:運用自動控制的觀點和方法深入探討陀螺和慣性導航的原理,運用自動控制技術提高慣性器件和導航系統的性能;首先在國內開展液浮慣性技術的研發,並參與相關基地的建設。參與、組織或主導液浮、氣浮、撓性等各種陀螺儀、加速度計、平臺和捷聯慣導系統的研制,解決動態誤差等關鍵問題;參與並主持精密離心機、單軸、三軸轉臺等大型測試設備的研制和慣性測試中心的建立;參與各種載體、導彈、衛星的方案論證、飛行數據分析和故障分析。另外,在航天系統,有助於建立研究生培養體系。

1964年,他的主要著作《陀螺儀與慣性導航》(第壹卷)出版。這是我國最早的慣性技術專著之壹。作者改變了以往關於陀螺的著作都是從力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論述的局面,用自動控制的觀點和方法來深入探討陀螺和慣性導航原理。他明確指出:1)在垂直陀螺、陀螺羅經等常見陀螺儀器中,壹直采用閉環反饋法或伺服系統法;2)在穩定平臺系統中,采用力平衡反饋方法提高系統精度;3)慣性平臺系統中的休擺理論等價於自動控制系統中的不變性原理;4)在飛行器控制系統中,陀螺、平臺和加速度計是姿態控制和制導系統中的主要部件。他運用自動控制技術的傳遞函數、拉普拉斯變換、框圖、動態和穩態誤差等常用概念和方法,詳細闡述了陀螺的基本特性。

在討論二自由度進動陀螺的應用時,他指出由擺或磁針與陀螺組成的閉環伺服系統,在壹定範圍內可以提高儀器的性能。但是由於鐘擺是垂直陀螺的反饋部分,磁針是陀螺磁羅盤的反饋部分,這兩個反饋部分都存在壹些不足,沒有辦法通過上面的反饋回路來改善。進壹步提高陀螺定向儀精度的途徑是利用陀螺組成平臺系統。他進壹步明確指出,由單自由度陀螺儀和平衡反饋回路組成的穩定平臺,其功能與由內框架和外框架支撐的陀螺儀相同,但穩定平臺的性能遠遠優於陀螺儀。當加速度計安裝在穩定平臺上,根據休擺條件形成校正回路,形成慣性平臺時,慣性平臺就成為指示垂直方向的儀器。但它的精度很高,也可以用在任意加速度的飛行器上。陸元久詳細闡述了浮動積分陀螺及其應用原理。介紹了振動陀螺、粒子陀螺、超導陀螺、流體轉子陀螺、靜電陀螺、靜壓氣浮陀螺和動壓自由轉子陀螺的工作原理。《陀螺儀和慣性導航原理》壹書對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向年輕的研究人員揭示了慣性技術的最新原理,並在模型開發及其工程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初,陸元久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身兼多職,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在此期間,他還堅持撰寫專著,將自己在陀螺和慣性導航方面所學的知識整理成書。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儀與慣性導航原理(上)》出版。這是我國最早的慣性技術專著之壹。本書改變了以往所有著作都是從力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論述的局面,從自動控制的觀點和方法來論述陀螺和慣性導航的原理。這本書對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擔任主任期間,陸元久積極參與了航天型號方案的論證。根據國外慣性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國內的技術基礎,他指導了新壹代運載火箭慣性制導方案的論證,即決定采用基於新型支撐技術的單自由度陀螺,形成平臺-計算機方案。陸元久壹直倡導跟蹤世界前沿技術,在型號工作中貫徹“完善壹代、發展壹代、探索壹代”的精神。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航天先後開展了靜壓浮動支撐技術、各種試驗設備研制等預研課題。陸元久極力主張改善測試條件和設施,以發展高精度的慣性儀器。在他的努力下,國家批準成立了慣性儀器測試中心,為我國慣性儀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陸元久還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機會,通過各種渠道聘請專家,組織國際會議,進行技術交流,引進人才,促進了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

人員培訓

陸元九非常重視人才培養,這在航天專家中是出了名的。在中科院期間,他組織科研人員學習。在擔任航天局長期間,他仍然親自給中青年科技人員講授英語和專業技術課程。培養航天系統的研究生也是陸元久積極倡導的結果。他下大力氣給控制裝置研究所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在隨後的幾年裏,研究所的人才不斷湧現。65438年至0984年,陸元久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科委常委。在他的追問下,航天系統自行培養高學歷人才成為壹種時尚,航天人才的缺口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榮譽表彰

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社會公益服務

陸元久曾任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國慣性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

陸元久是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航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慣性技術學會副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先後當選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航天學會、中國慣性技術學會、國際宇航聯合會、中國科學院常務理事,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個人生活

1949年,陸元久獲得博士學位,與留美安徽人王煥寶結婚。在美國期間,陸元久有了兩個孩子。他被迫為家人拿到綠卡,但仍對當局要求他加入美國置若罔聞。

1956年,陸元久在印度大使館的幫助下,完成回國手續,準備上船。但就在這個時候,船運公司通知,為了預防天花,必須給孩子打疫苗,但他最小的孩子太小,不能打疫苗。這樣拖了壹段時間,陸元久和妻子、三個孩子從舊金山登船返回祖國。

就在陸元久準備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工作的時候,十年浩劫開始了。叛亂分子給他捏造了“間諜”的罪名。那些“少年”問陸元久:“美國條件那麽好,妳為什麽回來?不是間諜什麽的?!"陸元久壹聽,沒說什麽。他的愛國主義源於他從舊中國到新社會的親身經歷。對於那些被批評蹲牛棚的日子,陸元久只是壹笑置之。從1966到1978,陸元久被剝奪了所有的工作。讓他後悔的不僅是12年,還有最珍貴的《陀螺儀與慣性導航原理》(第二卷)手稿因財產被查封而丟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性格評估

陸元久在中國自動化研究中起了先驅作用。

陸元久在陀螺、加速度計、平臺、捷聯慣導系統的研制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多顆衛星、導彈的論證和飛行試驗數據分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陸元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有壹種孜孜不倦、孜孜不倦的教書育人的精神。在科學研究中,他仔細審閱送他審閱的設計報告、計算數據、研究論文和其他技術文件。他總是投入大量精力來幫助分析和糾正問題。由於他的嚴格要求和指導,培養了壹批具有良好科研素質的高中級科研人才。他審核的技術方案,他鑒定的科研成果,都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陸元久還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機會,通過各種渠道聘請專家,組織國際會議,進行技術交流,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促進了我國慣性技術的發展。他主編的《慣性器件》壹書出版了。本書對原理、儀器、系統和測試技術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是30多年來空間慣性技術發展的經驗總結。

由於陸元久在慣性導航和自動控制方面的突出貢獻,贏得了黨和國家的信任和支持,得到了同行專家的贊譽和廣大科研人員的喜愛。

他的願望很簡單:為中國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詮釋了科學賦予的人格坦蕩之美。上世紀80年代,那些出國去MIT讀書的年輕人,得知壹個中國人在這裏獲得了世界上第壹個慣性導航博士學位,他讓美國同行刮目相看。

日常陸元久身邊的人都說他好對付,但他的學問就是另壹回事了。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慣性導航專家謝,是陸元久的得意門生。他說,魯老師的嚴格令人難以置信,畢業論文修改了9次,寫了整整壹年。在別人那裏輕松過關的事到了他這裏,要麽文章改了個“大臉”,要麽項目卡住了。陸元久的“多重人格”也流傳開來。

  • 上一篇:勞務派遣公司是如何運營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
  • 下一篇:蒙牛是什麽時候正式納入恒生指數的?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