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外直接投資壹直以“綠地投資”為主,很少有跨國並購。繼續采用“綠地投資”的形式,但外商獨資和外資參股的比例越來越大。中國進行海外經營時,主要采用“綠地投資”(新建)的方式,占48%;戰略聯盟模式39%,收購兼並13%。對外投資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行業,投資的技術多為適應性技術或標準化技術,對技術的嚴格保密要求相對較低。
在“綠地投資”的策略上,不同的企業會因為自身的條件和基礎而千差萬別。針對內部企業間信息不暢造成資源浪費,資金和資產流動性差,增加運營成本,使資源的不可攜帶性和不可再生性導致企業持續盈利能力下降的矛盾。
壹些中國企業集團的成功經驗表明,企業“走出去”投資綠地的重要前提是練好管理的內功。這些內部技能包括:
準確認識自己和對手。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需求規模和水平存在相對差異,企業的優勢只是相對於不同的市場和競爭對手而言的。因此,打算“走出去”投資綠地的企業,首先要進行全面深入的調研活動,確認自己是否具有相對於本土企業的特殊優勢,如核心資產、規模經濟、內部化、組織管理等。,然後才能開展跨國經營活動。當這些優勢有了壹定的基礎,通過跨國經營和當地區位優勢的結合,企業會迅速積累和發展這些優勢,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
加快企業管理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成功的企業非常重視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因為只有良好的企業管理才能保證資金得到最恰當的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產品和技術的優勢。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必須在管理方法和思維方式上與國際接軌,尤其是在海外公司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上。同時,由於幹部輪崗制度不利於鼓勵有業務技能的人發揮專長,也不利於培養和發展長期私人關系的價值,因此需要通過加快智力資源資本化來建立長期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於國有企業的境外投資企業,可以鼓勵經營者和職工采取資產(不動產、存款和股份等。)作為抵押並以自然人身份持股,且允許私人持股比例超過50%,以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在外派人員的收入分配機制方面,要將經營業績與收入緊密結合,大膽采用經營者年薪制,與所在國(地區)的分配模式對接,資金風險承包,股票期貨和期權激勵等等,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派往高風險地區的人員應制定高標準的地區津貼,以鼓勵員工在困難地區開拓市場。
因地制宜創造新技術
我國從事海外綠地投資的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優勢,創新能力較弱,極大地制約了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但需要註意的是,在某種程度上,企業的壹些成熟技術對於發達國家的壹些行業和企業也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企業在跨國經營中,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創造高新技術外,還應使其技術知識本土化,將現有的成熟技術與當地市場需求相結合,開發新的適用技術,使其產品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
采用靈活創新的組織結構
由於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興起和互聯網的建立,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出現了壹些新變化和新特點,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網絡化趨勢逐漸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母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形成了條塊結合、縱橫交錯的矩陣式企業結構。同時,為了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國際競爭力,跨國公司也結成了穩固的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和風險共擔。企業在海外綠地投資活動過程中,應借鑒跨國公司在組織管理模式上的成熟經驗,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努力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