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在六千多度的高溫下爆炸,壹切化為灰燼;輻射雨讓壹些人在接下來的20年裏慢慢死去;沖擊波形成的強風摧毀了所有的建築。
人和物在爆炸中心極的作用下像原子分離壹樣分崩離析。離中心很遠的地方,可以看到被瞬間燒毀的男女老少的遺體。再遠壹點的地方,也有人幸運地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眼睛被燒成了兩個洞。16公裏外,人們仍能感受到悶熱的氣流。
擴展數據:
美國投下原子彈的原因:
1945年秋,日本戰敗。美國總統杜魯門和美國政府既想迫使日本盡快投降,也想牽制蘇聯,於是杜魯門決定在廣島、長崎等日本四個城市中選擇壹個目標投放原子彈。
在此之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出於軍事和政治原因,美國政府按原計劃對日本使用了原子彈。
但是廣島的悲劇並沒有讓日本立刻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的真相,把希望寄托在蘇聯的調停上。但8月8日,日本得到了蘇聯的答復:日本繼續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
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蘇聯調停的提議已經失去了壹切依據。蘇聯政府遵守對聯合國的義務,接受了聯合國的要求,從8月9日開始對日宣戰。蘇聯出兵的當天淩晨11: 30,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人民網-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