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市公司更名怎麽了?
雖然上市公司更名聽起來是件大事,但實際操作起來其實挺簡單的,只需要開個董事會就行了。
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同意更名的,再報證監會批準。
另外,交易所的要求不高,只要填寫壹份申請表,提供營業執照復印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變更公司名稱的證明復印件、變更上市公司全稱和簡稱的公告文件即可。上市公司更名有必要停牌嗎?
2.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的影響。
上市公司更名通常不會無緣無故發生,但有其玄機。從歷史上看,上市公司更名更多的是為了迎合市場熱點,當然也有壹些上市公司是被動更名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以下五種上市公司更名案例:
(1)為配合主營業務的變化而更名。
上市公司為了配合主營業務的變化而更名的動機是為了更好的體現主營業務還是為了蹭市場熱點,這個很難說,但我們可以看看以前的例子。
如天沃科技,原名張華基,主要從事石油化工、煤化工、造紙、氧化鋁等領域非標壓力容器的設計和制造。5173收購後戴上網遊概念股的光環。但更名公告發布後,市場並不買賬,14個交易日下跌近20%。
(2)配合上市公司股權變更而變更名稱。
上市公司改名是因為大家最能理解所有權,也就是說,上市公司新的控股股東,新的老板想改名是很正常的。
(3)迎合市場熱點,獲取較高溢價。
餐飲是資本市場的壹個愛好,突出上市公司容易獲得高估值的業務和概念。這類上市公司的更名更具功利性,占比最大。比如*ST皮投從多倫改名為皮投,就是為了迎合互聯網金融。多倫實業改名皮投好幾天了,但投資者可能不知道,公司雖然改名皮投,但並沒有開展P2P業務。
(4)隱瞞犯罪記錄,洗刷負面影響。
在a股市場,壹些上市公司為了擺脫過去的負面形象而更名。這類公司最典型的曾經是綠地。2065438年8月11日,雲南綠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雲南雲投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投生態。這家上市公司更名後,“新韭菜”應該不會記得其10多年前的收入造假案。
*ST皮圖擬更名為巖石股份,也有負面影響的原因。根據公司公告,更名為豌豆莢,與互聯網金融熱潮時期流行的概念“P2P”高度相似。這壹錯誤行為嚴重誤導了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誤解,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有關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波比以前叫什麽名字?
(5)業績不達標被動更名。
這類上市公司認可度最高。就像做品牌壹樣,根據股票簡稱的前綴就可以知道自己做了什麽。給“有罪”的上市公司改名,基本對股價不利。
公司股票交易被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股票簡稱前加“* ST”;公司股票交易受到其他特殊處理的,股票簡稱前應當冠以“ST”;未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在股票簡稱前加“S”;b股在股票簡稱中有“B”字。
編者按:以上是關於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影響的相關內容。根據以上上市公司更名的五種情況,投資者可以了解各類上市公司更名對股價的影響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