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如人們不看好商業銀行的未來壹樣,業內人士也認為資產管理公司的利潤難以為繼。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是中國4萬億元刺激政策導致的企業融資饑渴。隨著大規模基建投資的停止和中國宏觀經濟的進壹步下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很可能會遇到瓶頸。
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後,在混業經營的政策保護下,激進的管理風格埋下了隱患。壹旦宏觀經濟持續下行,流動性持續收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將經受更大的風險考驗。
壹位金融行業資深人士這樣評價資產管理公司近年來的轉型。他表示,資產管理公司利潤翻番的根本原因只是利用了央企的特殊地位和壟斷金融資源牌照,其實際的市場運作能力無法與其盈利能力相匹配。
信達地產困境
7月29日晚間,央企新大地產(600657)發布公告稱,7月27日,公司以8.93億元競得上海松江區壹住宅地塊,溢價率40%,折合樓面價7022元/平方米。公告顯示,信達地產全資子公司上海信達銀泰置業有限公司與上海信達立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組成聯合體,通過現場競價方式競得上海市松江區“國際生態商務區”15-2地塊,最終成交價為8.93億元。
國際生態商務區15-2地塊是上海松江區今年推出的首宗宅基地。* * * 27家企業收到投標申請,其中9家提交投標申請並最終參與現場投標,其中不乏包括萬科、金地、施瑯、農工商等知名房企。
在高價拿地的同時,信達地產的業績正在大幅下滑。2012壹季度,信達地產凈利潤為872萬元,2011為5.6億元,凈利潤增長率為-90%;凈資產收益率為0.14%,上年末為9.14%。凈利潤的現金含量為-5280萬元,而2009年末的數字為299萬元。
在房地產行業整體寒冬的情況下,上述表現並不出乎人們的意料,但信達地產最令人擔憂的還是其內部管理。
前不久,信達地產投資者關系部的王先生辭職了。
離職前,他向記者分析,信達地產目前面臨三大困境:壹是信達地產出現在項目公司;二是項目公司在當地根深蒂固,各自為戰;第三,這是壹個“地方強,總部弱”的企業。“由於信達地產的大部分資產屬於從建行繼承的不良房地產資產,其項目布局淩亂,而不是像普通專業開發商那樣有序布局和積累,項目規模不壹,感覺像是壹個混亂的開發。”
由於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財政部註資無望,總公司過於保守穩健,導致信達地產拿地不積極。“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只增加了壹塊地。截至2011 12 31,公司土地儲備規劃建築面積約340.55萬平方米,在二線房企陣營中不算大優勢。”王先生說。
另壹個問題是,信達地產重組後遺癥頻頻再現。2009年消化清理資產後,信達地產於2010年進入內部調整之年。公司積極向萬科、金地等公司學習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加強集團管控,同時大力加強成本控制和對城市、產品的研究。“但是我們自己的背景更復雜。轉型要面臨機構轉型、業務轉型、人員轉型、思想轉型等繁重而難以逾越的任務,以及遺留的資產處置問題。另外,我們自身缺乏商業化經驗,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王先生說,這些遺留問題讓信達地產慢了下來。
“市場意識不強,策略過於保守,土地儲備也不充裕,所以很少關註信達地產。”7月16日,招商證券壹位分析師在接受《新金融》雜誌采訪時表示。
“信達地產不僅僅是壹個樣本,更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面臨困境的壹個縮影,包括人才和機制。可以說,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正在尋找自己的未來命運。”信達銀泰壹位董事向新金融透露的這些問題,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潛在的危機。
華融信托“烽火”
始於今年4月的江西賽維LDK公司債務危機,將華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信托”)推向了火山口。
7月12日,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會網站透露,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人民政府關於將江西LDK公司向華融信托償還信托貸款的缺口資金納入市人民政府當年財政預算的議案。
民企虧損由政府買單,在全國輿論界掀起了壹場大討論。反對者認為,讓所有納稅人為壹家民營企業的虧損買單是不公平的,政府無權隨意動用納稅人的錢。而且地方政府由於賣地收入銳減,宏觀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資金鏈已經非常緊張。
但最終政府出錢讓賽維歸還了華融信托的信托資金。華融信托的5億元借款已於今年6月28日到期,此次還款仍是賽維借新還舊。華融信托的條件是新余市人民政府出具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的相關文件,貸款償還計劃納入財政預算。在賽維公司償還此項信托貸款存在資金缺口的情況下,資金缺口將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市人民政府將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代為歸還。
此後,華融信托躲過了壹劫,但信托公司經營的風險卻在此次事件中暴露無遺。
信托業在此輪4萬億元刺激政策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對房地產的嚴格調控政策使得房地產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因此為房地產公司融資成為信托公司最大的業務來源。此外,商業銀行為了拓展中間業務,獲取資金,大規模通過信托公司發行理財產品,這也是近年來信托公司的壹個資金來源。從2006年的3500億元到2012年壹季度的5.3萬億元,短短五年多時間,信托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增長了10多倍。仿佛壹夜之間,信托業成了眾人羨慕的對象。
然而,隨著信托業的快速擴張,其中醞釀的風險也開始暴露出來。
今年6月,中國程心信托30億元的礦產信托“誠誌金凱1集合信托計劃”被曝出兌付風險。該信托計劃於去年2月1日成立,募集資金規模達30.3億元,認購起點300萬元,存續期3年。預期年化收益率9.5% ~ 11%。募集資金的用途為投資山西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該信托產品的風險不僅在於能源集團王的巨額私人負債,還在於信托產品對應資產的有爭議的采礦權。因此,中城信托陷入了贖回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