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之前父母就安排好了我的生活,以後的日子我想自己走。
這兩個“80後”都是四川成都新都區人,壹直是青梅竹馬。高中畢業後,劉宏宇被保送到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王新被中央財經大學錄取,隨後留學英國,並獲得曼徹斯特大學國際金融碩士學位。
像許多80後壹樣,他們心胸開闊,活潑自信。劉宏宇熱愛網絡遊戲。本科時,他自稱“全校無敵”,“超級喜歡周星馳的電影”。王新熱衷於網上購物,喜歡漂亮的衣服和化妝品。
大學之前,劉宏宇壹直是個聽話的男孩。雖然父母沒有給他太大的壓力,但他總感覺到無形的約束。
進入大學後,學校寬松的環境讓他思考自己未來的道路:“壹進學校,我就有壹種感覺,醫生不是我想要的職業。我上大學之前的生活都是父母安排的。以後的日子,我想自己走。”
畢業後,劉宏宇沒有像父親希望的那樣成為壹名醫生,而是選擇在壹家外資藥企做銷售。壹年半後,他因為銷售業績好,剛剛獲得了升職機會。他從網遊中嗅到了商機,辭掉了工作,做起了網遊虛擬裝備交易。
留學歸來,王新比劉宏宇更能“折騰”――她在短短壹年內換了三份工作:“工作環境太拘束了,我喜歡自由自在。在英國留學,受當地人的影響,我認為錢固然重要,但工作開心更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
兩人幹脆專門打網遊,幾乎24小時守在電腦前,困了就倒班睡覺,餓了就吃外賣,十天半月不出門。兩人在國外做生意,賺到了他們的第壹桶金。
錢是賺到了,但劉宏宇因為幾乎足不出戶,與社會嚴重脫節,覺得生活越來越虛幻。他們決定放棄網遊,尋找感覺更“真實”的項目。
2006年4月的壹天,央視《每日農經》第壹期節目引起了兩人的註意。節目中介紹的是浙江麗水農科所研發的壹整套現代農業科技項目。看著看著,兩人不禁興奮起來:項目所需的資金投入並不是很高,但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卻能賣個好價錢。這不正是他們壹直在尋找的嗎?
後來發生的事情比他們想象的要快。4月份去浙江考察,5月份回成都註冊成立廣田農業高科技有限公司,6月份招人,租地,修路,蓋房子,建大棚,進口設備...壹切安排妥當,劉宏宇和王新的現代農業基地就這樣建成了。
這是我們的事,過兩天就不走了。
他們的農業基地位於新都區斑竹園鎮白水村2組,占地54畝。第壹份租約簽了22年。劉宏宇說:“我們打算長期做下去。這是我們的事業,不是過兩天就走的。”每天早起,劉宏宇去地裏看莊稼長勢,幫工人整理蔬菜。王新負責做賬,分析市場,整理信息,聯系政府部門。
這次,他們投入了近400萬元。除了之前掙的,兩家人也各支持壹小部分。他們必須盡快盈利,至少在能夠維持基本運營之前。
劉宏宇和王新想到了壹個主意。說的快壹點,豆芽可以算是比較典型的壹個。只要有合適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壹周就可以采收上市。
公司建了6個芽苗菜生產車間,每個車間都整齊地擺滿了排列著芽苗菜托盤的架子,每隔壹段距離就有壹個小水閥。壹旦電腦系統“感覺”到車間濕度不夠,水閥就會“沙沙”出水霧。短短幾天,豆芽長了起來,整個車間綠油油的,香氣撲鼻。
打開市場是重中之重。
從5438年6月到2006年10月,劉宏宇和王新在半個月的時間裏,晚上20點到達蔬菜批發市場,淩晨5點後離開。依靠自己豆芽的優良品質,壹個又壹個批發商被說服同意購買他們的豆芽。
批發商李建英看中了他們芽菜的優良品質和這兩個年輕人的真誠和勇氣,成為廣田公司最早的合作夥伴之壹。劉宏宇和王新當時並不知道李建英是成都家樂福最大的蔬菜供應商之壹,直到有壹天,李建英主動提出帶他們去家樂福見負責人。
當劉宏宇捧出有水滴的芽菜樣品時,家樂福生鮮部經理有點激動。他反復說只在廣州見過這樣的產品,當場問他們什麽時候可以進場,給他們騰地方。
劉宏宇和王新馬上回去做了放芽菜的架子,印了宣傳冊,做了宣傳板,請了促銷員。
第壹天的火爆銷售場面,讓王新現在很自豪:“太受歡迎了,有的顧客不要我們切菜,就把盤子底部的無紡布包起來帶走。”那壹天,他們賣出了200多張唱片。
壹戰成名,廣田的豆芽在超市開辟了市場。直接給各個超市供貨,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了專心生產,他們最終選擇了全部賣給批發商的簡單操作,李劍英也和他們合作至今。
由於全方位立體空間栽培,占地60平米的車間,芽菜日產量為壹噸(如果在土地上栽培,需要60畝才能達到這個產量)。光是賣芽菜的收入就能維持整個農場的日常開支。
通過從事現代農業,我們可以賺錢,為當地經濟做出貢獻。
沒有了運營費用的擔憂,劉宏宇和王新放開手腳嘗試現代農業技術:
建成1.5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通過“植物電場發生器”和* * *種子喚醒,達到快速發芽生長的目的;
黃油生菜采用管道水培種植,立體栽培模式生菜長得又快又好,也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用珍珠巖培養基育苗,壹片葉子壹個月就能長成幼苗,使育苗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
在南瓜苗上嫁接黃瓜苗,借助南瓜強大的抗病毒能力,黃瓜幾乎不用施農藥;
他們還成功掌握了先進的“氣溶膠培養”培養模式。植物種在大桶裏,營養液通過桶裏的噴嘴自動轉化成霧狀。發達的根系充分吸收養分,實現“爆發式增長”:壹個南瓜可以長到幾百公斤,壹個番茄可以結5000個果實。
這些技術不僅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劉宏宇舉了壹個例子:利用他們掌握的技術,大棚種植的西紅柿,畝產可以達到1.5萬公斤。按照年均價1.8萬每公斤0.2元保守計算,總收益為1.8萬元。公司1畝,不算工人工資,化肥投入,設備消耗,至少有5萬。
但總基數只有54畝,限制了利潤的擴大。劉宏宇和王新正在推廣“公司+農戶”的模式。劉宏宇說:“現代農業要走規模化、產業化的道路。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農民的力量凝聚起來,發展前景將是無* * *。壹方面農民增加了收入,另壹方面公司通過提供種苗和統壹銷售獲得了利潤。”
他們現在給農民開出了相當優惠的條件:壹是免費提供種苗、技術、肥料,等蔬菜長大賣給公司後,從銷售款中扣除費用。為了吸引農民加入,他們計劃給農民每畝1000元的補貼。
王新說:“這就像是壹個商場開業的大獎勵,但這個補貼只有妳先加盟才能享受。我們沒有那麽多錢。”
現在他們已經聯系了周圍30多戶農戶,準備從6月份開始合作種菜。
壹年的現代農業生活,劉宏宇和王新有很多感觸,最讓他們感受到的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劉宏宇說:“我以前玩網遊,自己也賺了錢,但沒給社會帶來什麽。”現在搞現代農業,可以賺錢,也可以帶動農民致富,為當地經濟做貢獻。這不是大話,年輕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劉宏宇自信地說,四年內可以收回400萬元的投資。
目前,廣田公司員工約20人,其中有8名農業背景的大學生。蔬菜的銷量也很喜人。有的批發商自己開車去公司拉菜,有時候白跑壹趟,因為已經賣完了。
劉宏宇已經忙得沒時間玩網遊了,王新也不像以前那樣經常逛街花壹兩千元了:“妳想想那點錢,黃瓜多少錢啊!”"
但他們比以前更幸福:“這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感覺。”
網絡遊戲賺錢